电话:0769-8372221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资讯

打造应急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你信吗?

来源:智造大师 时间:2023-10-10 作者:xiaolu 浏览量:

灾害事故多发频发对安全应急装备提出更高要求,安全应急装备发展亟须国家层面政策引导。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应急管理部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发展行动计划(2023—2025年)》(以下简称《计划》)。


《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安全应急装备重点领域产业规模超过1万亿,聚焦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等重点应用场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安全应急装备,形成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50家左右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打造竞争力强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8.png


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快速发展,涌现出一批优质企业和先进产品,在生产安全事故预防和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存在部分关键装备技术薄弱,供需两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基于此,《计划》坚持创新驱动、应用牵引,从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繁荣生态三方面提出十大任务,包括研发攻关、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发布推广目录、发布家庭应急产品规范企业推荐目录、推进试点示范、加强宣传推广、完善产业链、加强企业培优、推动集群化发展、完善标准体系等。


面对越来越复杂化、多样化的灾害风险特征,需要不断研发攻关新型高端装备。《计划》提出,围绕一批急需技术装备,国家和省级相关部门发布技术装备揭榜攻关指南和重点专项指南,组织产学研用相关单位申报,推动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例如,针对地震地质灾害,研发空天地一体化灾情监测和多网融合通信装备、地震预警联动处置装备等;针对矿山(隧道)安全事故,面向地下矿井复杂空间,发展雷达探测装备、机器人、隧道救援装备,提升地下空间探测、风险感知和救援能力等。


《计划》明确,国家支持产学研用单位围绕急需技术装备打造研发创新平台,推进成效显著的创新平台申报省级、国家级创新平台,支持建设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并联合需求部门支持开展先进适用装备的实战测试和演练。


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围绕《计划》中提出的重点装备,将绘制产业链图谱,找准关键核心技术和零部件薄弱环节,推动龙头企业担任产业链链主,集中优质资源补短板锻长板,促进产业链、创新链和供应链整体提升。


大力发展安全应急装备,是推进灾害事故防控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业和信息化部安全生产司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我国安全应急装备快速发展,但仍存在部分关键装备技术薄弱、供需两侧信息不对称等问题,亟需从国家层面加强政策引导。


中国信通院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研究所副所长巩天啸对《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我国已形成了一批先进装备,并在各类事件的响应处置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安全应急的应用场景往往更加极端、需求更加严苛,安全应急装备当前仍面临关键技术短板“更短”、产品可靠稳定性还有待提升等问题。


针对产业痛点难点,《行动计划》提出,力争到2025年,聚焦重点应用场景,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推广一批具有较高技术水平和显著应用成效的安全应急装备,形成10家以上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50家以上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重点骨干企业,涌现一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50家左右国家安全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含创建单位),打造竞争力强的安全应急装备先进制造业集群。


同时,《行动计划》要求,聚焦地震和地质灾害、洪水灾害、城市内涝灾害、冰雪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城市特殊场景火灾、危化品安全事故、矿山(隧道)安全事故、紧急生命救护、家庭应急等场景应用的重点安全应急装备,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及推广应用,加强先进适用安全应急装备供给,提高灾害事故防控和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例如,面向大震巨灾重大风险,发展多功能预警系统,提高灾害监测预警能力;面向露天矿山矿石采掘、运输和装卸场景,强化智能化、无人化装备应用,提高智能感知、高精度定位、预警预报能力。


为实现计划目标,《行动计划》从技术创新、推广应用、繁荣生态三方面提出研发攻关、搭建公共服务平台、完善产业链、加强企业培优等十大任务。


巩天啸表示,从关键技术创新到产品推广应用,安全应急产业发展的各环节都与需求侧密不可分。相关举措通过部门间的通力合作,充分发挥我国大工业体系优势,凝聚“政产学研用金”各类主体力量,支撑健全我国应急体系。培育发展安全应急产业,将有助于培育和发展一批先进安全应急装备和优质企业、先进产业集群,也将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工业转型升级。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免责声明: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4849号

人力资源证: 第1928000123号

Powered by 广东智造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