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行业市场现状分析
疫情影响下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明显扩张,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凭借人工智能巨大的人工智能行业应用需求场景、研发能力积累与海量的数据资源、开放的市场宏观环境有机结合,形成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独特优势,依靠应用市场广阔前景,推动技术革新,形成技术和市场共同驱动,推测,2025年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将超过4500亿,到了2030年这一数据将飞速发展,人工智能产业规模有望超过一万亿。
中国知识产权创造水平稳中有进,国内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信心持续增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具有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在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是大势所趋,而中国发展人工智能具有着良好的社会环境,如在人才培养、人力资源、社会消费需求等方面体现出游刃有余的社会优势。
从全球人工智能产业分布情况来看,目前欧洲处于领先的地位,由于近年来欧盟陆续出台人工智能推进、研究和投资政策,确保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市场竞争地位,从2014年-2020年,欧洲在人工智能市场投资由0.72亿元上升到39.72亿元,整体呈上升的趋势,同时美国在通用AI方面有强大的技术优势,逐步建立起了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和生态圈,人工智能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
国内人工智能企业绝大部分处于初创期。从企业构成来看,目前国内95%以上的人工智能企业处于初创期,只有不到5%的企业处于成熟阶段。从成立时间来看,根据艾媒咨询对中国168家以人工智能为驱动技术或业务的非上市公司的信息整理,其中,34.5%的人工智能创业公司于2015年成立,20.8%成立于2014年,2016年成立的占16.7%。
人工智能发展的路径探索
人工智能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人类推进人工智能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加轻松便捷,但人工智能是一把“双刃剑”,科技悲观主义者和科技乐观主义者都只看到了其中某一面。在人工智能及现代科技不断由理论预想变为实际产品,并运用到具体生活中时,虽然带来了极大便利,但也伴生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人工智能具有超强的环境适应能力、抗压能力、客观准确的辨别能力和更高的工作效率,在运算、推理、演绎、存储、选择、控制、调控、记忆、反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能够取代一部分的体力和脑力劳动。在生活方面,人工智能显著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便捷人们的生活方式,如家用机器人等智能家居,语音识别等智能系统和智能助手,而且在医疗领域应用人工智能可以将某些重大疾病扼杀在摇篮之中。在生产方面,人工智能也大幅提高了生产劳动的效率,节约了生产劳动的成本,例如无人便利店、无人检票口、无人机、智能图书馆等。此外,人工智能可以在极端环境下代替人类工作,帮助人们从事精密仪器测量和估值预算等工作。
与此同时,人工智能的发展也引发了许多争议。近年来,许多人谈及机器的“人化”和人的“机器化”问题。机器的“人化”侧重于机器通过模拟人脑,设定具体的算法程序,以进行类似于人的活动,可以取代一些重复性的智力劳动和高风险高强度高难度的体力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人的主体地位,减少工作岗位。人的“机器化”是指通过技术手段延伸人类的感官,使人类变成一个有感情的机器,这会导致人在生产中被技术异化、人的生活方式机械化、人的自主性主动性丧失。除此之外,也会加大隐私泄露、冲击传统思维观念、帮助暴力扩张以及产生一系列伦理和法律问题。
学者俞宣孟认为,“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得救的力量。当技术给人带来隐藏危险的同时,技术又使人猛醒,不断地思考着人类自我的本质,从而技术又成为拯救人类的力量”。在步入人工智能时代的道路上,我们必须妥善处理人类智慧与人工智能的关系。
第一,必须强调人类智慧的唯一性、独特性和无限性。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实践活动是沟通主客观世界的桥梁,人在实践过程中认识外部世界和自己,然后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而人工智能目前仅限于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人的认识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主动创造性,人类经过亿万次的重复实践,提高了认识事物的能力,人的认识既有具象化、符号化、形式化的内容,同时也有抽象的实质,而人工智能目前也只能在算法程序中进行重复的操作。在人类通过实践改造主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产生了认识、真理和价值等观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建构起人类社会,而人工智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工智能的产生和发展离不开人的主体作用,人类参与并决定人工智能的创造、更新、管理、使用和回收的全过程,人类将智慧灌输进机器,赋予机器一定的机能。总之,在对人工智能抱以谨慎态度的同时,更应该思考人类自身如何更好地发挥人类智慧,如何促进全人类文明的进步,如何引导整个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第二,必须消解对人工智能的盲目崇拜,正确对待人工智能作用发挥的利与弊。互联网时代实现了人类和机器的有机结合,人类社会前进了一大步,人工智能是否能够超越人类智慧?这不仅是一个科学命题,更是一个哲学命题。人工智能虽然在计算和存储等方面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优势,但机器行为的前提是清晰的指令和完善的程序。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做到客观公正地识别和判断,但机器并不具备人特有的情感和意志。人工智能虽然能够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但机器无法进行自我更新换代和升级修复。人工智能虽然取代了一部分职业,但也产生出许多新形式的岗位。人工智能既不能独立思考,也不能独立行动,既无法超越自己,更不可能代替人类智慧。人工智能虽然不可能完全超越并取代人类,但我们仍需要关切两者之间的异同。人是主体,人工智能是客体,人是目的,人工智能是手段。人工智能作用的发挥最终取决于人类的选择,我们需要明确人工智能发展的底线和尺度,辨析技术异化和主体独立性的关系,采取恰当的手段,从推进全人类共同发展的角度,促进技术发展,同时避免人类沦为技术的奴隶。
第三,必须正确认识人工智能和人类智慧的关系,努力实现自然界、人类智慧、人工智能、人类社会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客观自然发展的产物,人的产生和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人产生于自然界的长期演变过程中,人类智慧伴随着人的生成得以产生并趋于完善,通过发挥人类智慧,人类创造出了人工智能,极大地促进了时代发展。发挥人工智能的独特作用,促推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是要做到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智慧的载体,提高人的创造力,丰富人的创新形式,拓展和发掘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二是要加强国际合作力度,积极进行风险预估,完善法律法规,尽可能规避科技产生的负面影响,确保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平等的社会关系,引导技术向服务全人类的角度发展,维持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秩序。
中国的人工智能,目前在全球处于什么水平?
现在人们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随着人类社会智能化不断发展,对算力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这是一个既定的事实,支撑了过去全球60多年信息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建立在数据和算力基础上的数字经济,则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算力具体是指计算能力或数据处理能力,它是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承载数据和运算运行的平台。除了大型的算力中心外,物联网、移动通信、边缘计算等都需要不同程度地嵌入计算能力。算力,自然也成为了国家间比拼的新指标。
根据2022中国算力大会公布的数据,当前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近五年平均增速超过30%,算力总规模排名全球第二。
而根据IDC咨询公司发布的《2021全球计算力指数评估报告》,美国以77分和中国以70分的综合分数,位于国家计算力指数前两名,远高于第三名日本的55分,中美两国算力领跑全球。并且据《报告》预测,未来几年,中美两国的整体算力指数差距将会进一步缩小。甚至有很多人都认为,中国算力总规模或在不久的将来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而数据中心是算力产业的中心环节,美国拥有全球最多的超大规模数据中心,中国数据中心总量则占全球总量1/4。2022年2月,国家发改委、中央网信办、工信部和国家能源局联合下发通知,除了在全国多地启动建设国家算力枢纽节点外,还规划了10个国家数据中心集群。该通知的下达,标志着中国“东数西算”工程正式全面启动。“东数西算”是针对我国东西部算力资源分布总体呈现“东部不足、西部过剩”的不平衡局面,通过构建数据中心、云计算、大数据一体化的新型算力网络体系,将东部算力需求有序引导到西部,优化数据中心建设布局,解决我国东西部算力资源供需不均衡的现状。而党的十八大以来,建立在数据和算力基础上的数字经济,其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可以说,如今我国正掀起一股数字化的浪潮!
截止目前,我国5G基站数已经超过190万个,5G移动电话用户数有近5亿户,5G网络已经覆盖我国所有的城市,并覆盖了95%以上的乡镇。毫无疑问,如今我国已建成全球规模最大、技术领先的网络基础设施。
我国启动建设的多条“东数西算”干线光缆,推进了一体化大数据中心体系、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体系建设,使得我国算力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如今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而数字化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工厂的生产效率。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显示,我国从2013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了6.8%,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速的6.6%,而这劳动效率变革背后,最大的推力就是数字技术的发展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