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智能制造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发展机遇的制高点和主攻方向。但与此同时,支撑服务智能制造相关领域技术发展人才的紧缺也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问题。近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市场监管总局、国家统计局发布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16个新职业信息,这意味着数百万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从业人员从此有了正式职业。
何为智能制造?人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从专业角度而言,智能制造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将智能装备通过通信技术有机连接起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化,并通过各类感知技术收集生产过程中各种数据,通过工业以太网等通信手段,上传至工业服务器,在工业软件系统的管理下进行数据处理分析,并与企业资源管理软件相结合,提供最优化的生产方案或者定制化生产,最终实现智能化生产。
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如此迅猛,人才需求情况如何呢?答案是缺口巨大。目前,智能制造的应用型岗位,主要有智能制造装备升级、绿色制造智能升级、优质制造智能升级、工业软件使用与维护、工业互联网与云平台这5个发展方向,涉及20多个相关具体工作岗位。据数据分析,2020年智能制造领域人才需求预测75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300万人。到2025年,人才需求预测900万人,人才缺口预测450万人。当前及未来一个时期的任务,就是为智能制造产业输送“顶梁柱”式人才。
随着产业技术在传统领域的应用和发展,物联网已在智能制造、智能家居、智慧农业、智能交通和智慧医疗等领域得到较好应用。由于前景广阔、使用范围广泛,目前,我国在工业、农业、家居、物流等细分领域诞生了众多中小型企业,提供了许多项目规划设计、系统运维等技术技能型就业岗位,对物联网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与日俱增。有调查显示,未来五年物联网行业人才需求缺口总量将超过1600万人。
随着人工智能概念的持续火爆,大批求职者还向人工智能相关岗位靠近。人社部发布的《人工智能工程技术人员就业景气现状分析报告》指出,根据测算,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目前缺口超过500万人,国内的供求比例为1∶10,供需比例严重失衡。报告认为,不断加强人才培养,补齐人才短板,是我国的当务之急。
作为智能社会基础设施的云计算,也正在社会中承担越来越重要的技术地位。人社部分析指出,当前云计算行业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保持持续增长,一线城市云计算人才需求最为明显。北京云计算人才缺口将近12万人,其次为上海、深圳和广州,分别突破9万人、7万人和6万人。
“‘智能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等新职业正式发布,是从国家层面对这些职业的肯定,为行业人才的选用与培养明确了方向,是落实国家大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推进技术技能人才建设的重要举措。加快人工智能深度应用,培育壮大人工智能产业和人才供给,满足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下人工智能人才需求,进而服务于科教兴国、创新驱动和人才强国等国家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人社部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
智能制造是近几年来比较新的一个专业,现在很多企业都是以智能制造为目标,对外的宣称也是智能制造,从这个方面也可以看出来智能制造现在正在不断的兴起,这个行业的发展也会需要大量的智能制造的高端人才,究竟智能制造工程就业前景如何?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比较新的专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专业一样,都是为了适应产业结构升级而推出的专业,从发展前景来看,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不错的选择。
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典型的交叉学科,涉及到机械工程、控制工程、电子技术、计算机网络、嵌入式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不同的高校会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情况来安排具体的培养计划,有的会侧重于工业机器人方向,有的会侧重于数控机床方向,有的会侧重智能化生产线方向等等。
从智能制造的课程设置上来看,选择该专业的学生需要具有扎实的数学和物理基础,同时要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虽然智能制造工程专业是新设立的专业,但是在研究生教育阶段,智能装备是比较流行的研究方向之一,所以在学科体系上还是相对比较完善的。
智能制造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主要在三个领域,其一是科技企业,目前智能制造领域的科技公司还是比较多的,随着工业互联网的发展,未来智能制造领域将是热点领域之一;其二是智能制造领域的科研院所;其三是传统制造企业。
虽然目前智能制造领域的发展前景比较广阔,而且岗位需求量比较大,但是目前在人才需求上还是以研发型人才为主,所以如果想在智能制造领域有更强的职场竞争力,应该进一步提升自己。
教育部的大力扶持也不无道理,智能技术关乎我国未来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毕业生可以从事智能技术与工程的科研、开发、管理等工作。随着现代智能化的发展,该专业的社会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好,薪资也很高。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