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能物流公布了上市后的首张成绩单,此前德邦和百世也相继发布了业绩预告或年度财报,一个是“港股快运第一股”、一个是“中国零担物流第一股”,一个于美股上市,这三家的表现对于行业来说具有代表性意义。
众所周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物流市场。公路货运是最主要运输方式,根据货物重量可分为整车、零担、快递三类细分领域。消费者日常接触最多的是快递,对于零担可能比较陌生。
这是指当一批货物的重量或容积不够装一车的货物(不够整车运输条件)时,与其他几批甚至上百批货物共享一辆货车的运输方式,根据重量可进一步划分为重货包裹、小票零担和大票零担。去年我国零担运输市场规模为1.72万亿元,同比增长15.4%,是快递市场(1万亿元)的1.7倍。
1、稳住1000万吨门槛
近几年来,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过去的明星企业被频繁地收并购,资本市场上被疯狂杀估值,这种情绪正向更多零担玩家传导。
这种背景下,快运网络的头部玩家,必须重新理解“价值”。
过去,“规模为王”的维度过于单一,要真正体现网络的价值,还要增加维度,比如利润、服务。
今年的运联峰会上,顺心捷达CEO吴雨轩就曾指出:“快运赛道日均货量达到2万吨+左右,如果货品结构是良性的,那么就具备基本的盈利能力。”
而事实上,过去大家比拼货量规模的时候,货运量曾一度冲上5万吨/天的峰值,但网络仍存在亏损的风险。因此,随着资本驱动的力度放缓,大家纷纷将网络的评价指标聚焦到“品质”。
比如,百世快运连续三年将“质量”作为网络发展的关键词,对2022年货量增长的目标也有所放缓,定在了1075万吨。根据其二季财报数据显示,疫情环境下,其第二季度货量为222.3万吨,同比下降了8.8%;但净亏损为5742万元,环比收窄了66.8%。
无独有偶,中通快运董事长赖建法在提及中通快运今年的货量目标时,其保守地定在1000万吨(80亿元营收)。对比中通快运2021年925万吨(64亿元营收)、2020年465万吨(24亿元营收)的数据来看,其货量增长目标要远低于过去近40%的增速。
可见,头部玩家似乎也在从当前的规模中找盈利模型。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种战略调整更像是规模卡位。大家开始放缓货量增速,基本以1000万吨/年当作规模效应的门槛,并以此为基础,寻找产品结构、精细运营等方面带来正向增长的可能。
安能此次战略调整中价格政策、战略主线、绩效考核制度的改变,似乎也释放一个信号:将网络从货量指标上松绑,转而投身成本、效率、品质等护城河。
据物流宝创始人程林分析,此次安能的战略调整,意味着全面提升效率已经提上日程,包括全面提升资产效率、去大票,只做精准填仓、脱身价格战等。
2、规模转移,新网络的机会?
2016年,安能在货量规模上赶超德邦,加盟制网络与快运市场的适配性得到了基本验证。从此,大批玩家开始涌入快运网络。
自此之后,快运网络的起网潮有几个时间节点。2016年前后,壹米滴答保持着高增速;2018年前后,快递跨界玩家中通快运接力;2020年前后,则是顺心捷达的发力期。
此前,原壹米滴答创始人杨兴运曾表达过一个观点,网络能起势,往往是抓住了货量规模转移的机会。
这当中,王拥军对货量的规模进行了一个区分:有效规模与无效规模。如何理解?即只有能够拼到一个车上,帮你提高车的毛利、降低成本的规模才是有效规模;如果只是报表上拼凑,不能在运营上协同的规模都是无效规模。无效规模会让你以后不停地擦屁股。
显然,杨兴运所描述的规模转移,更多体现在后者。
虽然规模有区分,但不能否定规模在网络不同阶段所起的作用。
起网阶段,网络更多的是用价格政策驱动规模增长,以摊平固定资产投资,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网络成型阶段,则需要更具策略性的打法,去优化网络结构、加粗加密车线等等,解决的是竞争问题;如今,大家开始强调“一定规模”,开始打造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运营模型,寻找溢价,解决持续发展的问题。
当头部网络克制规模追求,则意味着部分货量规模会再次发生转移。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给后来的快运网络以及大票零担企业一定的时间窗口和市场机会,如当前排名靠后的韵达快运、京东快运。
与此同时,当快运网络开始追求利润,控制大票填仓货,网络与专线之间的拉扯也会暂时放缓。而大票零担网络又该如何把握这一时间窗口?
总之,当前充满不确定性的经营环境,更加考验企业的造血能力。尽管头部快运网络仍然在摸索盈利模型,但大家已经放下了对规模的“迷信”,追求增长的可持续性。
对于零担快运市场来说,目前还远未到终局,动荡局面将持续存在,而 2022 年对于任何企业都是一个关键之年,如我们看到各大中概股的跌跌不休,互联网大厂们相继开启浩浩荡荡的裁员行动,零担企业们也将面临疫情危机、人员压力、市场变幻、同行模式升级挑战等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但一定程度上,危机也是机遇,在行业出清下,逆势增长之战已打响,下一个被并购的是谁?谁又将提前锁定行业决赛位?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Powered by 广东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