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69-8372221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动态

卫星通信除了加装手机终端还能做啥?

来源:广东智造 时间:2022-09-24 作者:夕阳 浏览量:

华为新发布的Mate50支持卫星通信,即能够通过北斗系统支持卫星通信。此外,卫星通信也是iPhone14新亮点之一,主要提供紧急短信/语音服务。卫星通信产业链自上而下可以划分为上游卫星制造、火箭制造、卫星发射服务,中游卫星运营、地面设备制造,下游行业应用。

微信图片_20220924093305.jpg

1、卫星通信
9月2日,余承东表示华为Mate50系列将搭载一项“向上捅破天”的技术,业界纷纷猜测是卫星通信技术。9月6日下午,华为秋季发布会正式召开,全新Mate50系列作为消费型终端率先支持卫星通信功能。9月8日凌晨,苹果紧随其后举行2022年秋季新品发布会,发布新款iPhone14系列。新款手机在美国和加拿大地区全系支持卫星通信,可以实现无信号区域的短报文或位置信息发送。至此,Mate50、iPhone14都确认了具备卫星通信能力。
传统手机终端并不支持卫星通信,卫星通信应用场景也较为有限,近年来在spacex星链计划的带动下,以及我国在卫星和通信领域的持续发力,整个产业发展明显提速,已经具备大规模应用落地的基础。
华为此前公开的一项名为“卫星通信的方法和装置”专利技术显示,公司已经掌握在提高通信性能的前提下,降低终端设备的能耗和通信复杂度的卫星通信技术。在此之前,华为已积累数十项卫星通信相关技术专利,满足卫星通信需求,提升华为终端设备用户体验。
华为的卫星通信指的是北斗短报文方式。短报文芯片可以集成到智能手机内,标志着北斗三号短报文通信服务由行业应用,迈入大众应用的发展新阶段。北斗系统创新融合了导航与通信能力,开创导航通信融合新范式。
卫星制造和卫星发射主要由军工院所主导,如航天科技集团(控股中国卫星)、航天科工集团、中科院微小卫星等。此外还有相应的地面设备,主要包括天线系统、发射系统、接收系统、信道终端系统、控制系统、电源系统等。该领域市场容量较大,参与竞争的上市通信行业民营企业较多。
其中,相控阵天线技术是卫星通信的核心技术,可通过调幅调相,实现波数在卫星覆盖视场任意可调,灵活性及精准性显著提高,海外多个低轨卫星计划均采用了相控阵天线技术。而T/R芯片及组件是相控阵系统核心,也是核心利润环节,将直接受益卫星互联网组网起量,打开相控阵雷达民用增量市场。
下游应用的机会主要来自消费级市场,也就是通过智能手机实现卫星通信。北斗短报文模块是智能手机实现卫星通信的核心。华为Mate50或采用通信、射频、基带一体化芯片,缩小芯片面积占比,在现有智能手机基础上实现“一号双网”设计。
因此实现北斗短报文通信,需要在手机终端加装北斗短报文SoC(系统级芯片)。目前多家上市公司具备北斗短报文SoC芯片供应能力,且已有成功应用于移动智能终端,率先进入量产阶段。

2、国内加速,2023年或将成为行业大年
海外商用计划推动了低轨卫星产业链的发展,并且基本已经进入大众部署和全球落地商业服务的阶段,逐步开始做一些商业闭环的尝试。对比来看,国内目前相对缓慢,还处在星座系统认证和技术研发攻关阶段。
在马斯克推出星链计划的2015年,两大国家队中国航天科技和中国航天科工也相继抛出了自己的低轨通信项目“鸿雁”星座系统和“虹云工程”。
“鸿雁星座”是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计划建设的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与空间互联网系统,系统计划由300颗低轨小卫星及全球数据业务处理中心组成。“虹云工程”是由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牵头研制的低轨宽带通信卫星系统,按计划,到“十四五”末,将实现全部156颗卫星组网运行,完成业务星座构建。
中国的低轨卫星互联网事业开始进入加速阶段还是从2020年开始。
2020年,国家首次将将卫星互联网纳入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范围,大力支持卫星互联网事业发展。同年,“GW”计划曝光,中国将发射约1.3万颗低轨通信卫星。
行业发展的大幕拉开,在国家队之外,民营卫星发射企业也开始站上舞台中央。以银河航天为例,今年3月5日,我国首次批量研制的六颗低轨宽带通信卫星——银河航天02批卫星成功发射,该批卫星与银河航天首发星共同组成了我国首个低轨宽带通信试验星座。
对于这一进展,资本市场也做出了反应。最近银河航天就宣布完成最新一轮融资,投后估值高达110亿元人民币。
在银河航天发射三个月后,吉利旗下时空道宇自主研发“吉利未来出行星座”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以“一箭九星”方式成功发射。根据官方介绍,首轨九星结合时空道宇已经建设完成的地基PPP-RTK时空信息网络以及北斗三号模组、终端产品,将实现遥感、导航、通信技术的融合应用。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近日同属吉利的旗下的手机公司星纪时代也宣布将推出全球首款直连低轨卫星消费级手机。后续,吉利旗下的两家公司是否合作,值得关注。
整体来看,国内的低轨卫星通信起步虽晚,但追赶的势头明显。有机构分析认为,在技术持续突破,需求不断涌现及利好政策频出的大背景下,2023年将成为行业大年。

微信图片_20220924093256.jpg

3、C端之外,低轨卫星通信还能做啥?
伴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6G等技术的发展,未来空天地一体化将实现地面通信、空基通信、天基通信三层网络的全维度自然空间融合,除了C端消费者市场,B端物联网场景也会因此注入新力量。
IoT Analytics的数据就显示,卫星物联网连接收入的增长速度比传统卫星连接收入快14倍。这也就是说,如果叠加物联网市场将可能会给低轨卫星通信开启更大的市场空间。
仅以我国为例,TrendForce研报预估,受物联网需求与有限轨道资源驱动,预计2021-2035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总产值或可达9337.7亿美元。
巨大的市场前景,自然吸引了卫星运营商和各类初创公司纷纷押注。比如荷兰物联网公司Hiber是首批商业推出卫星物联网连接服务的企业之一,在2021年放弃了完成其卫星其余部分的计划,专注于提供垂直物联网解决方案。
低轨卫星头部企业SpaceX也已经有所布局。去年SpaceX之所以会收购Swarm,正是为了低成本物联网连接业务。
在被SpaceX收购之前,Swarm也有建立自己的卫星互联网网络的野心。但与星链不同的是,Swarm的目标不是为游戏、媒体流和浏览提供高速通信服务,而是瞄准物联网。比如,分布在农场周围的远程传感器可以传回关于当地降雨和土壤状况的更新信息;部署在海上的传感器可能有助于形成天气预报等。
SpaceX之所以这样布局,背后也是客户的需求推动。像澳大利亚持牌电信运营商Connected Farms Pty Ltd就将使用星链的回传服务启动一个试点项目,为连接机器人、农业物联网、移动电话和家庭办公室的技术提供端到端的连接。

对于卫星通信运营商们来说,积极投入卫星通信行业一方面是希望抢占6G市场,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与地面基站网络形成互补的无缝的无处不在的天地空一体化互联网产业布局,并向多场景服务,实现盈利。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免责声明: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4849号

人力资源证: 第1928000123号

Powered by 广东智造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