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汕头超声递交创业板上市申请。银河证券为其保荐人与主承销商。本次冲击科创板IPO,汕头超声拟募集资金3.11亿元,用于医用成像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建设、工业无损检测系统研发、便携式DR系统研发、产业化及市场建设等项目。
汕头超声主要从事医学影像设备、工业无损检测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其前身为1982年设立的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原厂办研究所,后改为独立单位,仍是一家国企。
汕头超声近年来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均持续下滑,其中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3.36亿元降至2021年的2.84亿元,扣非净利润由2019年的9652.73万元降至2021年的7087.99万元。
然而连续两年业绩下滑,汕头超声仍进行了大额现金分红,三年内现金分红金额合计3.09亿元,分红金额与此次IPO募资额相近。
作为中国超声产业的鼻祖,汕头超声一度崛起为国内黑白超声的龙头企业,究竟汕头超声能否凭借此次IPO重振往日辉煌?引起了业内人士的广泛关注。
01
修理工创建中国超声鼻祖
汕头超声成立于1982年,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957年成立的汕头无线电厂。1965年,汕头无线电厂改名为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
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外资企业蜂拥而入,国内尚在萌芽状态的医械领域瞬间遭到了降维打击。
在改革开放的同一年,1978年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原厂办研究所改为独立单位。在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担任一名无线修理工的姚锦钟参与创建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后称“汕超所”),并任所长,承接了实现超声国产替代的重任。
1982年,汕头超声仪器研究所正式登记开业。
姚锦钟毕业于汕头职工业余大学机械制造专业,从1962年起先后主持研制成功CTS-14型十通道超声波探伤仪等十九种超声检测设备。在他的带领下,1983年一台名为CTS-18型的B型超声诊断系统横空出世,吹响了国产替代的第一声号角,打破了国内B超零国产的局面。
姚锦钟也因此被称为“中国超声之父”。在姚锦钟的带领下,汕头超声在1988年便实现了企业成本的完全自给,并从使一个全部家当只有300多万元的科研机构,跃升为资产总额达1.7亿元的工业巨擘,成为中国医械科技的先导。
1989年和1997年,汕超所分别引进日本日立公司黑白B超系列产品和美国ATL公司彩超,率先生产彩超,并消化、吸收,随后推出自己的创新产品。
2008年,汕头超声成功研制了实时三维(4D)容积探头,填补国内空白,在我国超声领域居功至伟。
有意思的是,姚锦钟2002年从汕头超声退休后,还主导创立了开立医疗的前身深圳开立有限公司,继续从事彩超的研发和生产。
02
老国企的转型路
股权架构显示,汕头超声仅有3家股东,分别为超声资管、汕头市国资委和德福基金。超声资管持有汕头超声60.38%的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其中,李德来则为汕头超声的实际控制人。同时超声资管也是汕头超声的员工持股平台。德福基金为2020年汕头超声国有企业改制时引入。
虽然汕头超声在超声仪器国产化有厚重历史,但其在业绩成长性上的表现却不如人意。招股书显示,汕头超声近年来营业收入、扣非净利润均持续下滑,其中营业收入由2019年的3.36亿元降至2021年的2.84亿元,扣非净利润由2019年的9652.73万元降至2021年的7087.99万元。
对此汕头超声解释,2020年收入下滑主要是疫情影响下医疗机构等终端客户正常经营受到影响。
1.价格毛利双双下滑
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汕头超声主营业务毛利率分别为 69.17%、 64.62%、 66.87%和66.67%,呈逐年下降趋势。招股书显示,汕头超声毛利率对产品售价、原材料采购成本等因素变化较为敏感。报告期内,若汕头超声的主要产品价格下降1%,则引起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 0.31%-0.36%,若主要原材料价格上涨1%,则引起主营业务毛利率下降0.24%-0.27%。
此外,汕头超声的医用超声设备的销售单价分别为5.28万元/套、5万元/套、4.37万元/套,销售数量分别为4472套、4108套、3997套,也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汕头超声表示,2021年度受彩超及黑白超销售数量占比变动,导致医用超声产品整体销售单价下降;2022年上半年,彩超销售占比提高,导致医用超声设备销售单价略有上升。
因此,汕头超声已面临下游客户需求下降、行业竞争加剧等导致汕头超声产品价格下降,进一步导致毛利率下降的风险。
2.单一市场营收贡献超90%
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汕头超声的产品结构较为单一,主要收入和利润来自超声产品。
招股书显示,2019年至2022年上半年,超声设备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4.77%、87.45%、88.58%和88.65%。其中,主要还是医用超声产品。以2021年为例,汕头超声医用超声设备实现营收1.75亿元,占总营收的62.53%,工业超声设备实现营收4120.61万元,占总营收的14.74%。
3.占据低端市场前三
而另一方面,汕头超声的重心一直放在低端市场,以价格成本优势夺取份额,并在国产低端市场长期保持国产品牌前三的位置,仅次于深圳瑞迈,同开立医疗不相上下。
有数据显示,2019年基层医疗市场涉及31家国产超声品牌,市占率合计超过75%,此中深圳迈瑞、开立医疗和汕头超声三大品牌市占率超过60%。
但这也是汕头超声的局限性所在,由于低端超声技术壁垒不强,存在被其他企业降维打击的可能。此外,在“县域医共体”及“千县计划”下,区县医院迎来发展,增加的需求更多来源于中高端市场,与汕头超声相反,迈瑞医疗则凭借中高端产品从中获益。
4.产能利用率大幅下降
从产品分类上看,汕头超声主要拥有医用超声设备、工业超声设备、X射线、医用超声探头、工业超声探头、配附件等6大产品,其中报告期内,医用超声设备产生的销售收入分别为23628.13万元、20552.31万元、17475.21万元,分别占当期主营业务收入的72.33%、65.06%、62.53%,为汕头超声的第一大产品。
需要指出的是,汕头超声第一大产品的销量和销售单价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汕头超声的医用超声设备的销售单价分别为5.28万元/套、5万元/套、4.37万元/套,销售数量分别为4472套、4108套、3997套,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与此同时,报告期内,汕头超声医用超声主机的产能分别为5900套、5400套、5400套,产能利用率分别为90.63%、65.46%、58.41%。
也就是说,汕头超声在2020年减少医用超声主机产能的情况下,其产能利用率不仅未增,反而还下降25个百分点,同时,2021年产能相同的情况下,其产能利用率不仅没有提高还同比下降了近7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汕头超声的医用超声转换器的产能利用率下降幅度更大。
招股说明书显示,报告期内,汕头超声医用超声转换器的产能均为14000套,但其产能利用率却分别为95.81%、61.68%、36.12%,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
也就是说,在产能相同的情况下, 2021年汕头超声医用超声转换器的产能利用率较2019年已下降了近60个百分点。
03
全面产线或成转型抓手
尽管营收连降,但汕头超声仍具有较大的优势。
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创新,公司掌握了从脏器结构性成像到脏器运动分析、弹性成像等功能性成像技术,建立了从图像处理算法、图像分析软件、探头核心部件到整机设计开发的完整的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体系,形成了从全身应用彩超设备、临床专科应用彩超设备、便携式彩超设备、掌上式无线彩超到人工智能云平台解决方案的全系列产品类型。
丰富的产线使得汕头超声能够较为轻易地横向拓张。譬如,近年来女性两癌筛查尤为关注,而汕头超声能够拿出乳腺专科超声,提供乳腺全容积自动扫描,既可用于医生诊断,也可辅助外科医生进行乳腺手术规划;又如,兽用影像设备新近崛起,汕头超声迅速推出了一系列相关设备,可覆盖不同宠物医院的超声选择。
汕头超声从2010年便已开始研究便携式DR。2020年疫情间,该设备的销量经历了一波高达615.38%的增长,但在2021年略有回落,仍为其贡献了近两千万的营收。
04
国产替代的风口,吹得动吗?
汕头超声定格的是医疗器械领域,然而对于医疗板块,目前的市场情绪十分低落。
那公司假若以后真的上市,会不会被大行情所连累,导致:
上市当日即巅峰?
既然说是被外部情况所连累,那就要从医疗器械国产替代的宏观环境环境说起。
医疗医药行业前几年走了一波超级牛市,当时市场的逻辑是中国老龄化趋势越发明显,需求一定是越来越大的,但从去年年中开始就不行了,而且惨到了今年。
久涨必跌,这个道理大家都能理解,所以刚开始市场对于医疗板块的预判都认为是在:
杀估值。
除了杀估值之外,还在杀逻辑——医疗医药行业集采。
这个才是最要命的。
市场越发的认识到,医疗医药行业逃不了集采,任何细分赛道都逃不掉,而集采是很恐怖的,集采价格杀的非常凶,那些做仿制药的企业是没有前途的,于是仿制药板块先崩。
既然仿制药没有前途,那么出路就在创新药,于是创新药又一窝蜂起来了,但后面创新药又出现了新逻辑:赛道太拥挤了。创新药也崩!
都说药不如械,而且中国医疗器械实力比较弱,集采压力比较小,然后资金又跑去了医疗器械板块,但后面发现医疗器械也集采,而且集采价格一样惨烈,医疗器械也崩。
医药和医疗器械都不行,那么医疗服务总不会集采吧,资金又跑去了医疗器械,火了一把后,也崩了。
因为市场发现医疗服务其实也可能被集采,或者说被定价会被管制。
但如果从趋势上判断,国产的医疗器械这次完全是被误伤了。
虽然单价可能因为集采而降低,由于替代市场的不断扩大,行业增长率的预期仍然十分可观。
从全球的市场分布来看,欧美占据医疗器械市场中近70%的市场份额,而中国在全球的市场份额约为15%,且多为技术含量较低、价值占比较低的低值耗材。
不过随着近十几年来国内医疗器械行业的发展,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医疗器械的重要生产基地,在多种中低端医疗器械产品领域,产量位居世界前列或首位。
在可预见的未来是十几年内,医疗器械仍然是一个高速增长的黄金行业。
A股历史中,医疗器械是为数不多的十年十倍的行业之一。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的统计,近年来医疗器械的复合增速保持在20%左右,预计未来还能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行业具有较高的景气度,是一个确定性强、增长快的长期投资赛道。
就拿国产医疗器械龙头迈瑞医疗来说,2020年年报及一季报数据显示,2020全年实现营收210.26亿元,同比增长27%,净利润66.58亿元,同比增长42.24%。
2021年营收为252.7亿元,较上年同期的210亿元增长20.18%。迈瑞医疗2021年利润总额90.1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1.22%。
2022中报再次实现增长,净利润52.88亿,同比增长21.73%。
集采并未对国产医疗器械的实际经营产生明显的影响,影响的是股市的情绪,完全算是被消息面错杀!
反而可能因为集采的出现,让原本就不怎么知名的企业,不怎么知名的优质国产品牌让更多人知道。
就拿汕头超声主营的b超来说,2006年,我国对波兰、匈牙利和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的B超仪出口数量仅百余台。
而近两年,出口量猛增至数千台,总金额亦从数年前的区区几十万美元跃升至几千万美元。
这背后所代表的的趋势不言而喻。
一旦走出疫情的影响,医疗板块走出“集采”的阴影,这些被误伤的企业,一定也会迎来价值回归。
尾声
经过多年的努力,汕头超声开创了多个“国产第一”后正面临转型的分叉口,究竟具备深厚底蕴的老国庆能否凭借此次IPO重获新生,在未来找准新的增长动脉?欢迎留言评论!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Powered by 广东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