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69-8372221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动态

我国工业母机能否涅槃?从世界第一到濒临破产:起底沈阳机床“血泪史”

来源:广东智造网 时间:2023-06-06 作者:智造人才网 浏览量:

2002年,关锡友接手了沈阳机厂,彼时芝加哥有展会,关锡友带着沈阳机床前去参加。在展会上,大厅里摆放的是日、德、美等一线机床品牌,关锡友在大厅里转了一圈,就是没有看到沈阳机床,他找工作人员问了一下,才知道被安排在了地下室。

关锡友想换到大厅,对方傲慢地回应:“你们没有这资格,给钱也不行。”关锡友跑到了地下室,看到那张红底白字的横幅,愤怒地喊道:“给我扯下来。”

沈机集团从成立起,就经历了至暗的10年。机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是工业的基础,工业的基因,一切工业品的生产,都要从机床上打磨出来。

出国遭遇了这般不公平的待遇,关锡友“知耻而后勇”,在未来的十年,沈阳机床将要走出一条黄金岁月。但也在关锡友的手中,沈阳机床被“债务危机”慢慢拖垮了。2015年,沈阳机床宣告破产。四年之后,沈阳机床走上同样的道路。

本文,小编将回顾以沈阳机床为代表的机床国家队沉浮故事:你会看到一部老东北重工业发展兴衰史,一条国产机床试图重现活力的艰难道路,以及一封国外机床企业攻占下艰难突围的血泪书。

                          从世界第一到濒临破产:起底沈阳机床“血泪史”,我国工业母机能否涅槃?

主角已经离场。港口之上,那艘代表国产机床的巨轮的鸣响声,沉寂在历史长河良久。国家队离场,留下接棒的,是机床行业中专精特新的民营企业。

一、一个远去的时代

时光回到最初的起点,在沈阳机床轰鸣的车间里,催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枚金属国徽。在1962年第三版人民币2元纸币上,印着一款沈阳机床旗下企业自主研发的第一款车床产品。

根正苗红的沈阳机床曾代表机床行业最高工艺代表,由建国时首批18家机床企业(即十八罗汉)中的四家联合成立。

那段重工业快速发展的故事,被浓缩在沈阳机床旧址铁西区北二路。一段尘封的记忆,在那条路上开启。

近30万人同时上班,自行车潮涌向同一个道口。拥堵的道路两旁,陈列着包括沈阳机床、沈阳拖拉机厂在内的37家大型制造业国企。

这里曾创下中国工业史的350个第一:中国第一台拖拉机、第一辆自行车、第一台机床……90年代前,高耸的烟囱,吞吐着烟雾,象征着飞奔的中国工业,大口呼吸。

沈阳铁西区上班的工人,是手捧“金饭碗”的时代宠儿。那里有沈阳最早的暖气、天然气和高楼。

尽管那里的工资与其他企业相差无几,但国企福利总能引来钦羡的目光。小到肥皂、工作服,大至房子、员工子女专属学校,全都由国家包办。

从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起,情况变了,北二路开始冷清。1996年11月,职工们被叫到沈阳拖拉机厂开会。每个参会者都被发放一根香肠。会议结束后,没人再有心情吃香肠。多年亏损之后,这家生产出第一台拖拉机的国有企业宣告破产。

当时国企仍在适应市场经济,市场流失、订单下降、企业经营举步维艰的阵痛同样传导至沈阳机床一侧。它痛得要更早一些。

从1994年起,进口机床关税下调。国门打开,国内中高端机床市场被国外技术更先进的数控机床企业攻破。市场开放,更灵活的民营企业则在低端市场发力。一对南方夫妇通过购买零件拼接机床,卖出比沈阳机床更低的价格。

这让国产机床的地位显得尴尬,往中高端发力,国外企业已占据优势,往低端市场走,民营企业的产品在价格上更有吸引力。

很快,机床车间积灰,现金吃紧的困局摆在沈阳机床面前。

关锡友还记得,1997年被任命为沈阳机床旗下中捷厂厂长时,工厂22个银行账号加起来,资金不到5000元。这只是当时10个工人的一个月工资。连续半年发不出工资,进厂的80几名大学生多数选择离开。

机床卖不出去,彼时沈阳机床为创收想尽办法。卖虫草、生产矿泉水、拍电视剧、做房地产……业务繁杂,却不务正业,根本问题还是未能解决。

关锡友上任,第一把火烧向工厂副业,剥离无关业务,并重新排班,调整工时。

转机落在上海磁悬浮列车轨道的一笔竞标,6000万元金额相当于当时中捷厂两年的销售。日夜赶工调试,关锡友与工人们在车间解决精度问题。将订单收入囊中,则是后话。

从1993年起的十年间,沈阳机床的职工人数从减了一大半。

1998年,一位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前来北二路调研。工业发展时代的痕迹还在,铁路围绕着破旧棚户,杂草丛生。还在冒烟的烟囱为数不多。一座座烟囱插入地面,像停摆工厂的一座座墓碑。

命运还是给熬过千禧年的沈阳机床一次复兴机会。

2003年10月,国务院下发《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其中高层成立“振兴东北”小组,囊获国务院旗下职能小组,做配套政策扶持。

沉寂之后,东北经济再度提振,并在2006年至2008年达到历史高点。十年间,东北三省生产总值翻了两倍多,年均经济增速超过国内平均增速。

从2003年起,沈阳机床的工人收入模式也从固定工资转向按件计费。每天早上8点上班,很多工人早上7点就到岗工作。普通工人每月工资最高能破万。

甚至机床工程师们也开始转向销售岗位,争抢订单。市场一片火热,逼着沈阳机床扩充产能。2003年到2010年,沈机机床产值翻了2倍。

似乎沈阳机床跟上市场的节奏。2011年,沈阳机床成为世界上销售产值最高的机床企业。

沈阳机床复兴之下,时代已悄然改变。从2011年起,中国进入工业化后期,宣告东北工业大步发展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甚至代表东北重工业发展的沈阳铁西区,逐渐褪去那个时代的色彩。从2002年起,铁西区城市规划升级,重工业企业被搬离,土地让渡给城市的住宅楼。

纪录片《铁西区》留存着千禧前后工厂搬离铁西区后的痕迹。画面中,白雪覆盖着大地,工业园区一片寂静。2012年,最后一家国企沈阳制药搬离铁西区,铁西区的工业气息散尽,一个时代落幕。

对东北重工业发展时代的困惑和缅怀,被记录在2019年网络神曲《野狼disco》中: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爱的时代,前面儿哪里来的大井盖,我拿脚往里迈,如此动感的节拍非得搁门口耍帅。我蹦迪的动线上面儿怎么能有障碍,大背头、BB机、舞池里的007、东北初代霹雳弟,DJ瞅我也着急,不管多热都不能脱下我的皮大衣……”

歌词中的意象,源于歌手董宝石10岁时跟着父亲出入东北夜总会的经历。他的父亲早早下海做生意。只是随着东北停下的重工业脚步,东北经济开始衰退,工人下岗,父亲生意一落千丈。迪厅还是一如往常的热闹。那群梳着大背头,拽着BB机,跳着整齐划一舞步的迪厅舞客,试图重温那个年代的东北。

二、十八罗汉消迹江湖

2011年,沈阳机床产值登上全球第一。当时,沈阳机床产品形成五大体系,300多个细分型号。但真正被市场接受的,不过四五十个。多出来的型号产线被空置,沦为虚设。

关锡友的不安,还是落在沈阳机床员工争夺市场后产生的大量订单。从2002年至2011年,沈阳机床累计生产近70万台机床。关锡友明白,沈阳机床的很多订单来自于争夺同行客户,他担心机床市场迅速饱和,需求锐减,仍在扩产开工的沈阳机床,会无法回头。

他没有过虑。2015年起,中国机床严重过剩,和沈阳机床一样,十八罗汉没能在在突然井喷的行业需求中保持清醒。激进扩张的惯性之下,车刹不住了。

市场分析机构Frost & Sullivan数据显示,中国传统机床行业从2011年至2016年间的复合年增长率仅为0.3%及0.4%。市场已经饱和。

如果说相比其他罗汉,沈阳机床还有一张王牌i5数控机床。只是,i5项目成为压垮沈阳机床的最后一根稻草。

2014年,i5机床上线。沈阳机床通过0首付租给客户,按时、加工量计费的互联网模式,烧钱争夺市场。

沈阳机床还与多个地方政府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手打造“5D智造谷”。2017年以来,沈阳机床先后与全国各地签约了23个智造谷。真正具备运行条件的只有三个。

i5机床开工率并不高。以建湖智造谷为例,800台机床最高时开工率为50%,大多数时候则只有25%,盈利困难。事实上,如果沈阳机床单靠i5运作收回成本,需要4-5年时间。别忘了,沈阳机床本债务重压。从2007年起,沈阳机床资产负债率都超过80%。烧钱攻城略地的关键在于,钱能烧多久,但沈阳机床显然烧不起了。

关锡友围绕着i5操作系统,荡起了阵阵涟漪,打出了一套令人难以理解的“互联网”组合拳。

关锡友改变了传统的销售规则,不再卖,而是租,按照厂家所需要的租用时间来收取租金,并且关锡友还很快推出了云平台,方便用户传回数据,做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

在市场饱和的情况下,沈机集团还“抢订单”,进一步破坏了业内的规矩。

这些组合拳打来,沈机集团的戏剧性反转出现了2015年。那一年,沈阳机车亏损了五六亿。昔日的神话在加速坍塌。

压倒沈机集团的最后稻草,是债务问题。时间划拨回2007年,那会儿沈机虽然挣钱了,可还是有很多遗留问题没能解决,又要搞研发需要大量资金,关锡友只好借短期的钱,做长期的研发。借,那就得支付“油水”。而且,关锡友主张做“共享服务”,盈利进一步被缩减,刚开始时资可抵债,但随着净利润的年年下降,到了资不抵债的窘境。

2019年,“世界第一”滑落,业绩再次下降,同年年底有1530家债权人申报债权,金额达到了183.07亿,无奈破产重整,“白衣骑士”通用技术携带18亿救沈机,只要能活下来,一切就有机会。

在沈机这般危险的境地,关锡友去了哪里?他在2017年就递交了辞职报告。他在沈机集团干了30多年,对技术有着痴迷的状态。如果他不寻变,沈机或许还能存活几年。这么一位有着赤子之心的才俊,又为何会将沈机带到这样的地步?或许一位老员工的回应可以解释:“太超前了,不是神话,是童话。”

狂奔不到十年,沈阳机床就从第一位置坠落。

曾经被美国金属协会评为全球第八大机床企业的大连机床,也走出与沈阳机床类似的轨迹,市场饱和,盈利能力微弱,债务危机导致资金链断裂,积重难返。大连机床在2017年8月被最高院公示失信公司,3个月后被破产重整。

衰退、破产,是大部分十八罗汉的共同轨迹。从2012年起,十八罗汉相继离场,如今仅剩济南第二机床厂独活。他们的远去,留给历史长空一个个孤寂的身影。

三、被外企扼喉的高端市场

在某个时间节点,中国机床企业有着太多不甘心。曾经十八罗汉试图改变做中低端机床只有1%利润率的命运,试图通过并购海外资产、与外企业务合作,走引进、消化、再吸收路线发力利润率更高的数控机床业务。

多年后关锡友才反应过来,中国企业与外企合作时,外企总是封闭技术总线,不对外开放协议,国外企业为的是让国内机床企业无法摆脱对国外数控系统的依赖。

早在1996年,沈阳机床花费1亿美元引进美国桥堡公司的数控技术。本以为技术到手,桥堡只发来一个源代码,对核心技术和使用原理不做解释。破解技术原理需要时间,等产品上线,早已落后。上亿美元打了水漂。

2004年,沈阳机床又将希望寄托在并购掌握数控机床技术的德国公司希斯身上。然而,德国法律规定,本土知识产权不得外移,更禁止将当时行业的先进技术代表五轴以上机床,运至中国。美梦再次化为泡影。

不止国有企业。1999年,民营企业大连光洋向日本企业进口机床,遇到的是“霸王条款”。装机地点和用途被限定,一旦大连光洋擅自移动机床,机床会自动锁死,沦为废铁。

中国机床企业当时困惑,原以为条条道路通罗马,能拿到先进技术,但总受置于人。日本、德国、美国对中国的戒备,早已写在一份协定中。

1996年7月,美国拉拢33个国家在奥地利签署《瓦森纳协定》,控制传统武器及军商两用货品的多边出口。如今已有四十多个国家签署协议。中国曾提出加入协定,被美国排挤在外。

正是这份协定,不仅让协定国的数控机床、五轴以上机床禁止出口到中国,还阻挡半导体行业设备出口到中国,前沿科技,只能在美国为首的小圈子流通。

美国和日本是瓦森纳协定的严格执行者,注定不会让中国机床企业实现技术突破。

如今i5机床惨烈退场,高端数控机床市场再被外企瓜分。

东吴证券数据显示,2019年,我国进口数控机床1.03万台,折合人民币约202亿元,占我国当年机床消费额的13%。这是一片日德美的主战场。

                  从世界第一到濒临破产:起底沈阳机床“血泪史”,我国工业母机能否涅槃?

四、国外机床企业在做什么呢?

美国

1950年代世界上第一台数控机床诞生于美国。上世纪70年代,两次全球石油危机,导致制造成本大增,美国加速制造业迁移,美国机床行业随之没落。 但美国始终对中国机床企业抱有敌意。2021年,美国国防部发布《2020财年工业能力报告》直指,2019财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床生产国和消费国,为全球设计、制造和销售大量低成本的机床,并从先进地区进口高端机床。这份报告强调中国机床倾销和知识产权问题。

德国

美国制造业转移,德国是受益者,顺势成为机床大国。如今德国制造业占GDP比重超过20%。早在19世纪修建铁路时,法国政府的政策是买机床,德国政府选择自建机床。德国学习当时英、美的先进机床技术,在对比试验中积累经验。

德国同样对中国有所防备。2018年7月,德国政府以国家安全为由,叫停中国烟台台海集团收购德国汽车、航空机床企业莱菲尔德(Leifeld)的计划。此后德国政府以相同理由,为中国企业的收购计划设障。

日本

早在1956年,日本政府出台《机振法》,将机床名列首位,确定以机床工业、配套零件作为突破口,强调技术开发,攻克技术,避免低水平无序竞争。随后发布的《机电法》和《机信法》又将日本机床发展引导至机电一体化和机电信息一体化道路。

从上世纪70年代起,日本大量从德国引进数控机床技术,消化后大量仿造,并从90年代起,超越了德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数控机床生产国。

不同于美国、德国以汽车、航天工业中的高档机床为主攻方向,日本机床转向需求量大的中档偏高机床,以切入更大市场,获取利益。

中国

国内机床数控系统发展比西方晚了30年。2018年我国高端数控机床国产化率仅为6%,数控系统100%外购,其中80%以上来自日本发那科和三菱。

业界曾有种说法,中国制造是“加工产品”,德、日制造是“制造工厂”,两者区别在于,工业“母机”机床的生产精度和技术。

中国是机床大国,不是机床强国。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罗俊杰公开表示,当前中国高端工业母机研发存在基础技术薄弱、核心功能部件受制于人的局面尚未根本性改变。

五、我国机床企业如何突围?

制造业是永远离不开机床的,即便是在现在的互联网时代,你再怎么有互联网思维,如果没有机床生产出精密仪器出来,制造业做基础,那么互联网也不过是“镜花水月”。然而,中国机床10年前都是位居世界前列,在2010年的时候,我国已经拥有超过400万台机床数,超越日本、德国、美国等,可以说取得了让人称赞的成绩。

以至于当时的四大机床是国际机床排行榜上前十的常客,但是在十年后,中国的机床陷入了低端市场的恶性循环,由于当时的中国机床数量过多,使得国内很多机床公司为了抢占市场,纷纷降价销售,甚至不赚钱都要把机床卖出去。也正是因为恶心循坏的市场竞争,导致很多机床公司要么转型、要么直接倒闭走人。

而赢得市场的机床公司,因为过度的补贴,使得公司没有资金流进行研发,为了相关业绩,不断压缩研发资金,降低工资,使得高技术人才不得不走人,最后因为没有新的产品,导致市场被国外机床抢占,而没有钱,没有技术,没有人才,怎么能发展呢?

再加上研发机床是一项需要时间的,甚至三四年都不一定能研发出来,但是又不能停止研发,这也使得高成本的研发,让很多机床公司承担不了。一位从事机床工作的技术人员说:他在自己原本的公司,每月的工资还不过万,现在他跳槽去干别的,每月的工资将近2万。对于有能力、有技术的人来说,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就如专家所说的,由于现在无论是人还是公司,都过于急躁,一些所谓的互联网公司,拿着几十页PPT,就能融到好几亿甚至几十亿的资金,员工动不动就是年薪百万,也让制造业的机床人才所羡慕。

只有国内的机床公司静下心来,好好搞研发,中国的机床之路才有希望,毕竟中国机床的底子还是很厚的,缺的只是资金而已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免责声明: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相关推荐
暂无相关推荐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4849号

人力资源证: 第1928000123号

Powered by 广东智造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