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0769-83722215
关闭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职场资讯 > 行业动态

聚谷氨酸产业化实现零突破关于背后女科学家和她的故事

来源:广东智造网 时间:2023-06-19 作者:智造人才网 浏览量:

近日,南京工业大学食品与轻工学院徐虹教授荣获第三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章。徐虹教授采用全生物合成的创新方法,研制了聚谷氨酸这一新型功能高分子,形成了从0到1的全新产业,带动下游形成千亿衍生市场,取得了突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篇关于水母报道的阅读思索,填补行业空白

1987年,徐虹硕士毕业后分配至南京化工学院(南京工业大学前身)工作,后师从欧阳平凯院士攻读博士学位。多年来,她一直深耕生物化工领域,致力于功能性生物高分子材料及其应用研究。

              聚谷氨酸产业化实现零的突破,起底背后女科学家和她的故事

功能性高分子与国民经济、人民生活紧密相关,用量高达1.2 亿吨/年,但大多依赖石油资源,存在不可降解等问题。“高分子家族中有一种类似蛋白结构的新型生物可降解成员——聚氨基酸。”徐虹介绍,聚氨基酸在日化、食品、医药等领域具有重大应用潜力,是国内外研究热点,但其生物合成技术壁垒高。在2000年以前,国内在生物高分子聚氨基酸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

“为什么水母体内水分充足,看起来却很丰盈?”在阅读了一篇关于水母的报道后,徐虹不禁产生了疑惑,“是什么让水母在压力大、盐度高的生活环境里却没有产生脱水现象?”经研究发现,水母体内含有一种叫做聚谷氨酸的物质。“是不是听起来很熟悉?”谈及聚谷氨酸,徐虹笑着说,“我们日常吃的味精就是谷氨酸(钠),聚谷氨酸就是单分子谷氨酸聚合形成的大分子。”聚谷氨酸是绿色可降解的生物聚合物,是生命体所需的氨基酸聚合而成的活性物质,具有很强的保水性,而且结构中含有游离羧基,能螯合一些金属元素。

“我们在实验室里整整花了十年时间,用微生物发酵的方法来生产、提取聚谷氨酸。” 徐虹说,聚谷氨酸在自然界仅存在于水母和纳豆里,大量获取非常困难。为此,她们先做菌种筛选和优化,再进行机理方面的研究,搞清楚微生物怎样代谢合成聚谷氨酸。在国家“863”课题“生物可降解型聚谷氨酸功能材料的制备研究”的资助下,徐虹课题组完成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聚谷氨酸合成研究,添补了行业空白。由此,我国生物合成又增添了一种自主研究的聚氨基酸,并发现了其保水和吸附两大功效。

建成全球首条聚氨基酸十万吨生产线,实现从0到1的突破

“要实现聚氨基酸的产业化,满足下游多元化的应用,就要使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可控,尤其是要制取超高相对分子质量的产物。”徐虹教授表示,聚谷氨酸是一类具有重要应用价值的生物功能高分子,但是分子代谢调控复杂,很难获得高效生产菌种;高黏发酵体系又阻碍溶氧传质与营养输送,产物积累少;发酵产物组分复杂及分离精制不易实现等,这些都不利于其进行产业化。

为解决这些难题,徐虹团队与南京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就生物合成聚谷氨酸的产业化生产开展合作。为了提高菌种生产聚氨基酸的浓度并获得所要的相对分子质量,研究团队构建了聚氨基酸精准的合成代谢网络,发现聚氨基酸生产菌株同时存在聚合酶和降解酶这两个关键酶的特有现象,并在国际上率先对聚氨基酸生产菌株的基因组进行测序,解析并揭示了两个酶的基因详细信息和功能,发明了以降解酶为“开关”调控产物相对分子质量和浓度的育种新技术,有效解决了聚谷氨酸菌种筛选方法及高效菌株获取问题。

在生产过程中,研究团队又采用酸化降黏、吸附过滤手段去除蛋白菌体等杂质,并用超滤技术浓缩,获得了高纯度产品。他们还创新采用醇析-盐析复合成型技术获得聚氨基酸晶体,解决了高纯度产品获取、成型以及低值原料高效利用等问题。

这次产学研合作不仅从理论层面上解决了技术难题,还通过分子设计、菌株选育、分子量与构型调控、反应器开发的集成技术,实破了高黏发酵体系低产瓶颈,实现不同分子量、不同构型的高分子生物合成,建成全球首条10万吨级聚氨基酸、泛菌多糖生产线,实现该产业从0到1的突破,产品广泛应用于农业、环保、日化、食品等多个领域,并出口至欧洲、东南亚等地区。

“2010年开始,聚氨基酸生物制备技术开始进行规模化推广应用,我们生产的聚谷氨酸产品浓度较国际先进水平提高30%以上,底物转化率翻了一番还多,提取收率可达90%以上,乙醇用量大幅减少。” 南京轩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冯小海说道。该功能性高分子聚氨基酸生物制备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项目获得了2014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背后企业年营收2.53亿

轩凯生物成立于2010年4月,集生物技术研发、制造与服务于一身,以“功能性微生物、细菌类分泌物、真菌类分泌物、酶催化产物”四大平台进行核心原料品种研发与生产,围绕“植物营养、日化、动物营养、食品”等应用领域进行产品开发,形成从研发到产业化的闭环。

轩凯生物的业务涉及植物营养、日化、动物营养、食品等,主营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原料供应与制剂生产。公司围绕聚谷氨酸、微生物菌剂、壳寡糖、细胞酶解液等自主研发和生产的生物刺激素核心原料,全力打造微生物源组合生物刺激素(MCBT)品牌—“谷乐丰”。

轩凯生物基于底施/追施、冲施、喷施系列产品和生物刺激及生物防治不同应用场景打造“谷乐丰方案”。

目前,轩凯生物获得已授权发明专利21项,其中已形成主营业务收入的发明专利为14项。而智慧芽数据显示,轩凯生物共有93项专利申请信息,其中发明专利48项,主要专注在聚谷氨酸、产品包装、包装袋、后视图、左视图等技术领域。

招股书显示,轩凯生物2019年、2020年、2021年营收分别为1.12亿元、1.42亿元、2.53亿元;净利分别为2898万元、2793.49万元、4552.86万元;扣非后净利分别为2632万元、2516.8万元、3789.45万元。

轩凯生物2022年上半年营收为1.9亿元,净利为2967.5万元,扣非后净利为2741.2万元。

本次上市前,徐虹、冯小海及其控制的员工持股平台轩凯投资分别直接持有轩凯生物2580.44万股、1179.19万股和2507.26万股股份,占该公司总股本的23.85%、10.9%和23.17%,为该公司的控股股东。

据此,徐虹、冯小海合计控制轩凯生物57.92%的股份,为该公司的共同实际控制人。

逐步拓展绿色生物制造应用

聚氨基酸适用性广泛,其中聚赖氨酸可用作生物防腐剂,聚谷氨酸分子量的高低不同应用领域也不尽相同,既可用作日化保湿剂也可用作水处理剂。

一开始,徐虹教授和团队围绕聚谷氨酸在日化用品方面的应用展开了系列研究,发明了“可穿戴”的水凝胶防晒面膜等。“在有需要的地方涂上防晒霜,可为皮肤撑起一张具有优异的生物黏附性和防水性能的‘保护伞’,且在材料表面结构发生破损时,能在1分钟内恢复原有结构和形态,像人体皮肤一样自动愈合。”课题组王瑞教授介绍说,产品优异的性能一是源于γ-聚谷氨酸这种分子结构含有大量的亲水基团,二是源于强大的黏附性能,与单宁酸分子组装形成的双网络水凝胶体系在皮肤表面构筑了稳定的三维网状结构,在皮肤表面形成多重相互作用,从而实现了自修复功能。

                聚谷氨酸产业化实现零的突破,起底背后女科学家和她的故事

在这个过程中,徐虹教授发现聚谷氨酸也可用作土壤肥料增效剂。在农业生产中,下雨等原因会使化肥流失,导致化肥不仅利用率不高,还易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果把聚谷氨酸添加到化肥中,是否能牢牢‘锁’住磷肥、钾肥、氮肥,提高化肥利用率?”于是,徐虹教授带领团队专门研究聚谷氨酸对农业的作用,并与江苏省农科院、南京农业大学展开合作,在水稻、小麦、玉米等作物和瓜果、烟草等经济作物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聚谷氨酸对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农作物产量等方面有显著作用。

徐虹教授及团队面向国家化肥减施、农业提质增效等需求,成功开发出了包括聚谷氨酸、泛菌多糖在内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产品十余种,其中泛菌多糖为国际首创;与企业合作建成了国内最大的年产10万吨的微生物源生物刺激素生产线。聚谷氨酸、泛菌多糖已应用于100家以上大型肥料与农药企业,包括云天化、新洋丰、河南心连心、湖北鄂中生态等国内农化头部企业,显著推动了化肥农药行业的科技进步。

“近三年,项目产品服务产出1000万吨特种增效肥,中国每5吨增效肥中有1吨使用了该技术成果生产的刺激素产品;研发了‘谷乐丰’品牌系列产品,近三年推广应用超6亿亩次。”徐虹教授说道。

未来,徐虹教授将继续带领团队深耕聚谷氨酸行业,并将其运用到大健康、土壤修复、水处理、饲料以及创伤敷料、手术缝合线等更多领域,让科研惠及百姓、造福民生。



微信扫一扫分享资讯

免责声明: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热门话题
推荐文章
微信公众号
手机浏览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粤公网安备 44190002004849号

人力资源证: 第1928000123号

Powered by 广东智造

用微信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