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将一定数量的被评人集中起来,让他们就给定的的问题进行一定时间长度的讨论,讨论中各个成员处于平等的地位,并不指定小组的领导者。 评委根据被评人左右局势的能力和发言内容,对被评人进行评价。
总体来讲,这是一种利用松散群体讨论的形式,快速诱发人们的特定性为,并通过对这些行为的定量分析与人际关系相互比较,来判断每个被评人能力水平和个性特征的人事评价方法。
HR可以在这种既定的条件下考察同学的几种能力:
1.气度和礼仪;
2.团队合作;
3.有观点有见解;
4.沟通协调;
5.应变能力;
6.领导与时间管理等等
(一)行业热点在面试之前需要明确你所面试的那家企业属于什么行业,企业群面的题目是跟行业相关的, 例如宁波银行,历年群面的题目都是结合了近一年内的政治经济热点话题,如互联网金融,利率市场化等等, 所以建议大家在面试之前,先了解一下具体面试企业所处行业的热点话题。
(二)模拟面试对第一次参加群面的同学,最好是先找一个机会练下手,实践一下。 如果不想让第一次面试成为实验品的话,最好在参加面试前,找一下同行业内的历年的群面题目,和小伙伴进行一个角色扮演的游戏,提前演练一下面试的场景。 这样,在实际面试中,可以减轻你的紧张感和陌生感。
(三)面试礼仪建议在群面之前,最好是打扮一下自己,同学们做了精心准备HR直接可以看出来的。 面试礼仪各个行业不一样,对于互联网可能较随意一些,金融行业尤其是银行行业竞争是一致的,男女生的职场礼仪也是有区别的,具体的同学们可以提前搜索准备一些。
先交流下什么是考官最喜欢的一套无领导讨论,各个考官喜好不一样,但有几点是大多数考官所认可的:
激烈但有序的讨论氛围、闪光点充足的讨论结果、有说服力的原因陈述。
所以呢,建议大家在拿到题目后,先不要急于考虑如何解决题目上的问题,而需要思考的是怎样完成这场讨论。
要考虑到问题很多,包括决策选择、时间管理、公司应对等等,这一切都是在一个讨论框架上展开的,所以讨论框架的搭建视我为大家提供的第一个妙招。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在最开始发言的阶段,许多同学都在积极表达自己的观点或陈述自己的理由,甚至有些同学在这个阶段已经给讨论的问题提出了一个肯定的结论。
这个时候如果你给大家提供崭新的讨论思路,告诉大家应该从哪几方面讨论,讨论的重点是什么,如何得出结论,你清晰的思路和逻辑框架可以让考官眼前一亮。
当然,建立讨论框架并不适合所有题型,回到关于试题类型上,跟大家具体讲解一下:
第一类:开放类问题
开放类问题通常会结合一个情境或案例表述,这种题目往往是非常宽泛的,答案也不是唯一的。
这类问题主要考察大家在思考问题是思路是否是全面的,是否有针对性,是否有新的观点和见解等等,这类问题可以从很多方面搭建理论框架。
针对开放型问题的一些建议:逻辑清晰地罗列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
第二类:多项选择题
多项选择题常见和不常见的都是排序题,让应聘者在多种备选答案中选择有效的几种,或者是对备选答案的重要性进行排序。
多项选择题的一些建议:
首先,快速理清排序筛选标准;
其次,逻辑清晰地依次筛选标准进行优劣排序;
最后,如果对排序产生分歧,不要浪费时间,快速投票解决。
第三类:两难问题
两难问题是让同学们在两者各有利弊中选择一种,这种问题主要考察大家的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说服能力等等。 针对两难问题,不建议大家建立讨论框架。
两难问题的一些建议:
1 这类问题没有唯一答案,重要的是能自圆其说;
2 不要出现观点很快一边倒情况,因为面试官希望看到大家面对此类矛盾的应对协调能力;
3 实在不能达成一致,粗暴举手表决!
第四类问题:操作性问题
会给大家材料或者道具,根据这些给定材料设计出一个或指定的一些物体。
这种试题题目、道具准备起来也有一定的的难度,对于能力素质的考察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多数企业也不会经常使用。
四、群面流程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让同学们按顺序对号入座,考官宣布讨论规则、注意事项,派代表记录考勤,工作人员给每位同学发放讨论题目,同学们需要阅读材料、准备个人陈述,这个阶段的准备时间一般需要五分钟。
第二阶段:轮流发言阶段
同学们需要轮流发言,亮出自己的观点,并作出观点陈述。
一般而言,发言的顺序是按照之前座位的顺序来进行的,确保每位同学有发言的机会,当然有的企业采取自由发言的形式。
观点的陈述是同学们关键表述之一,因为面试官对你的第一印象就是这个关卡,因此大家在这阶段,一定要观点鲜明,思路清晰,不要泛泛而谈,该阶段持续时间一般是十分钟,即每个同学一分钟。
需要说明的是,同学们参加群面的时候,企业来参加面试的比较多,为了节约时间,会选择跳过这个阶段。
第三阶段:讨论辩驳阶段
在这阶段,每位同学都可以充分展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通过不断的思考和讨论达成一致的定义,这个环节结束后,能不能进入到面试官心目中基本上也有结果,讨论辩驳阶段时间大概持续半个小时左右。
1、本文由入驻智造人才网资讯专栏的作者撰写或者网上转载,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智造人才网立场。如有侵权或者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2、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3、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布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
Copyright C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智造人才网 粤ICP备2022085165号 公安备案号44190002004849
地址:东莞市横沥镇新城工业区兴业路121号 EMAIL:qiufukang2007@163.com
Powered by 广东智造